每年最后一个月各大房企陆续公布的成绩,似乎总会给市场带来不少“惊喜”。

  1月5日周五晚上,碧桂园照例在万科及恒大之后公布了2017年最后一个月的销售情况,但与同一天披露了全年单月最高销售业绩的融创和华润置地不同,已经稳拿第一的碧桂园披露了全年最少的一次单月业绩。

  根据公告,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的十二个月,碧桂园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5508亿,对应合同销售面积6066万平方米。

  对于市场而言,碧桂园公布的既是意料之中,又是意料之外的一个数字。

  意料之中的是,碧桂园前11月销售额已达到5342.7亿元,成为首个跨过5000亿的房企,同时以超600亿的领先优势提前确定全年销售第一的位置。

  意料之外的是,多数房企都希望抓住最后机会冲刺规模,但稳拿第一的碧桂园在最后一个月交出了全年最少的165.3亿销售成绩。

 铁三角的5000亿时代

  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,年内按淡旺季节奏推货,年末两个月完成目标后再稍有放松是碧桂园常用策略。但2017年碧桂园采取的是年初开始集中推货,全年保持高推售量的营销方式,使得前11月平均销售额达485.7亿,单月最低386.6亿,最高则到634亿。

  即便是销售额首超3000亿的2016年,也有年初两个月销售在150亿以下,但2017年前11个月一路猛冲之后,碧桂园却突然踩刹车,令最后一个月销售一下子回至200亿以下,成为全年最少。

  有趣的是,与碧桂园一样被视作规模大跃进房企代表的恒大,也出现了有意“放水”类似的情况。

  就在此前一天,恒大宣布2017年12月销售额为305.6亿,同样是全年单月最少水平,环比下降36.41%。

  相比之下,“碧万恒”中看似最平稳的万科,最后一个月反而显得激进了许多。

  为了赶上前11月落后于恒大的27.5亿差距,万科最后一个月抛出了高达622.3亿的销售成绩,环比涨幅79.08%。过去一年,除了3月份达到636.4亿的销售额,前11月基本在500亿以下,平均每月销售额425亿。

  至此,长达一年的房企前三之争,随着碧桂园公布销售业绩而落下帷幕。碧桂园凭借5508亿占据榜首,最后冲刺的万科如愿反超恒大,以5298.8亿元夺得第二,追求效益优先的恒大则排行第三,全年销售5009.6亿——国内房地产行业也由此进入5000亿时代。

  大举拿地与多元化创新

  过去一年,碧桂园始终未改变土地市场上大举拿地的姿态,12月第一天就在济南(楼盘)砸下97亿揽得张马屯片区8宗地。

  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不完全统计,11月斥资逾400亿收获80宗土地后,12月碧桂园继续在佛山(楼盘)、杭州(楼盘)、南京(楼盘)等十余城市公开市场夺得至少31宗地,累计土地出让金约228亿。

  如传统开发业务一样在积极扩张的还有碧桂园的多元化业务——在房地产开发利润普遍下降的大趋势下,长租公寓、物业、产业地产等业务均被碧桂园视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。因此,2017年规模快跑的同时,这家房企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新业务走上发展快车道。

  11月先后获得中信银行(601998,股吧)、建设银行(601939,股吧)等机构数百亿资金支持发展租赁住房业务后,碧桂园在12月又携手交通银行(601328,股吧),与万科、保利等约20家房企一同获得了交通银行共计超过15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,用于支持住房租赁业务发展。

  随后,碧桂园高调举行了长租公寓品牌发布会,宣布推出“BIG+碧家国际社区”,表示要在三年内建100万套长租公寓,其中40万套靠碧桂园自主开发,60万套靠创新模式拓展。元旦前,位于上海(楼盘)西虹桥的BIG+碧家的首个项目即在上海亮相。

  踩准了中央鼓励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热点,碧桂园的长租公寓业务看起来颇为顺利,但另一方面,其已筹划了两年意欲分拆A股上市的物业管理业务却意外触礁。

  12月11日晚间,碧桂园公告披露,由于审核监管机关的政策变动,碧桂园物业服务议决撤回建议分拆的申请,暂停上市。

  三天后,碧桂园继续宣布,已申请撤回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议分拆申请,原因则变为拟对业务策略方向及股权架构进行调整。

  不过,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,撤回A股上市计划的碧桂园物业或有意转战港交所,登陆香港资本市场。

  实际上,为了筹备分拆上市,近两年碧桂园也在着力推动物业进入规模快速增长阶段。2016年,碧桂园物业年度净利3.58亿元,及至2017年上半年净利已有2.23亿元;截至2017年6月30日,碧桂园物业合同管理面积已增长至2.47亿平方米。